【我想录一道菜,但我不知道怎么做。我只知道我妈的味道是暖的,像被子盖到下巴那种暖。】
在来来立即回复:【没关系,你可以告诉我那天的天气、她说的话、锅有没有响、你坐在哪里看她。剩下的,我们一起找回来。】
对方足足过了两个小时才回信:
【下雨。她说“别站风口”。锅是铝的,烧水时会嗡嗡响。我坐在小板凳上看她下面条。她总把鸡蛋煎成太阳的样子,说吃了就不怕黑。后来……后来我长大了,搬去城里,她一个人住。最后一次去看她,桌上还有半碗冷面,筷子摆得很整齐。】
在来来读完,闭上眼深呼吸三次,然后拨通心理干预组的专线:“请帮我定位这位用户,启动‘温暖重建’预案。这不是普通申请,这是一个正在溺水的人,在用童年热量求救。”
与此同时,袁长风带回了一个惊人消息:航天局决定开放“太空厨房实验舱”的部分数据接口,允许“归味行动”采集赵志远在轨期间记录的所有饮食行为轨迹。这意味着,他们或将还原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“失重状态下的情感烹饪模型”。
“他说,漂浮的米粒让他想起小时候撒在灶台上的星星。”袁长风说着递过平板,“他还录下了每天对着地球方向说的一句话:‘妞妞,今天爸爸又把汤喝光了,你看,我没浪费。’”
在来来怔住。她忽然意识到,那些看似平凡的进食仪式,其实都是无声的家书。人在孤独至极处,并非渴望美食,而是需要确认自己仍被某双眼睛注视着,被某个声音惦记着。
她连夜组织团队搭建模拟舱,复现微重力环境下的烹饪流程。当第一锅悬浮状态的小米粥成功凝结成团时,AI生成的情绪图谱显示:食用者大脑杏仁核活跃度提升37%,前额叶皮层出现类似“被拥抱”的神经反馈。
“这不是食物。”研究员低声说,“这是跨越真空的情感输血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