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下首要之务,是先重振官学,让天下学子,无论贫富,皆有进学之门径。若连这一步都迈不出,空守八股格式,又有何益?”
首辅方从哲见时机成熟,终于一锤定音:“好了。陛下革新文教之决心,诸位已尽知。科举内容之调整,旨在选拔通才;重建官学,意在普惠学子;整顿书院,则为肃清士风。此三者,皆为国策大势所趋。
今日议论,旨在集思广益,完善方略,而非争论其是非。既然陛下圣意已决,多数部堂亦认为有其必要性与可行性,此事便就此定下,由礼部牵头,各部协同,依旨推行。
黄部堂若仍有异议,可按制度,单独具本上奏天听。”
黄克瓒脸色铁青,胸膛剧烈起伏,看着满座同僚,除他之外,竟无一人再明确支持他。
他深知大势已去,愤然一甩袖袍,重重地“哼”了一声,独自坐回椅中,紧闭双目,不再发一言。那孤寂而倔强的身影,与阁内已然达成共识的氛围格格不入。
顾秉谦环视在场诸公,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之感。他知道,今日文渊阁内的共识,仅仅是一个开始。
真正的艰难——来自旧有利益格局的阻力、来自地方执行的偏差——都还在后面。但无论如何,这关键的第一步,总算是在六部重臣面前,勉强迈了出去。
剩下的,便是他这位新任礼部尚书,如何在这惊涛骇浪中,驾驭好陛下交付的这艘改革航船了。
-----------------
乾清宫?暖阁
内阁议事的详情,早已被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事无巨细地记录成册,呈送到了朱由校的御案之上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