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论是因着每年送去的大笔钱财还是其他,林家京城那位当官的堂伯确实也算尽了力。起码现在,家中各种各样的书籍(抄录本),经义笔记也是不缺什么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对于安宁来说,的确也是好事。

        有句话怎么说来着,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,秀才还好说,应考内容,不论诗词还是策论都相对比较基础。

        但到了举人甚至进士这一步,知识面儿的广博性与深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。

        这也是古代贫家子除非有机缘拜个好师傅,否则压根难以出头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    真正到了这个地步就会发现,师资力量,教育资源的差距压根就不是后天努力能够弥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当然天才还是有些特权的,只要天资够高,一定程度上还是不缺识珠之人愿意投资。

        毕竟这年代,连教书都讲究意会,点到为止,其余全靠学生悟性。而不像现代老师,恨不得把一切知识揉碎了掰开了喂到嘴边。

        这种教育环境,没有一定天资,可以说别说科举的门儿,连现成的书都未必能读懂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像现在,安宁这边儿神色轻松地翻阅着手中的书册,丁点看不出丝毫为难之处,偶尔还能停下来翻个棋谱,放松一下脑子。

        而书案对面,便宜相公林修远可就艰难多了。可怜见儿的大半天了,一本书也就看了十几二十几页。大都还是似懂非懂,囫囵吞枣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