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章敌后战场的重要性(下)
他们将日军的“后方”变成了烽火连天的“前线”,迫使日军不得不将大量精锐部队分散在广袤的占领区进行徒劳的“治安战”,从而极大地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,拖住了日军继续推进的后腿。
是他们,打断了那延续了千年的、一旦正面战场失利便万劫不复的可怕循环。
是他们,在这至暗时刻,为这个民族强行续上了一口元气。
想通了这一节,顾家生倒吸了一口凉气,胸中翻涌着的是对历史规律的敬畏,以及对创造这一奇迹的“那一边”及其武装力量,发自内心的由衷钦佩。
此乃,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倒,扶大厦之将倾!
当然,这其实并不全面,这个古今对比还是有失偏颇的。
古代冷兵器战争的后勤体系,与近现代热武器战争的补给需求,其复杂性和压力不可同日而语。
这一点,不得不承认。
确实,一支现代军队消耗的钢铁、石油、药品、零件等都是古代军队无法想象的。
那我们便抛开那些复杂的军械补给,单论最基础、最核心的一项:粮食问题。
民以食为天,军无粮则散。这是放之古今皆准的铁律。而且,必须看到的是,民国时期,得益于红薯、玉米、土豆等作物的广泛种植,华夏大地的食物种类和总产量,是远远超越宋、明时期的。按理说,在这片土地上获取食物,应该比古代更容易。
现在问题来了,为什么到了战争后期,装备精良、控制着主要产粮区和交通线的日军,连他们的士兵都常常吃不饱饭,甚至要靠‘现地自活’(就地筹措)来勉强维持呢?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