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本是一个合理的交易。
可是,浙赣会战实在是太拉垮了,拉垮到张安平觉得自己要是美国人,八成是不愿意打水漂的。
事实其实也差不多。
(插句话,我其实没有以上这个数据,是写到这里的时候,从浙赣会战有感而发,随后搜了一番资料后,果然美国人不瞎,通过浙赣会战意识到了秃子的消极。)
42年的物资多,那是因为珍珠港事变后,鹰酱意识到中国是拖延日军的主力。
但在43年和44年直接锐减了,除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外,怎能说跟国军的拉垮表现无关?
要知道历史上,美军在衢州、上饶花钱修的机场、为轰炸日本本土囤放的物资,还没等到去轰炸日本本土,就全打水漂了!
虽然这个时空,在张安平的干预下,成功的进行了二次轰炸,但之后浙赣会战的拉垮表现美国人不瞎,又岂能看不见?
美国人可不会在乎从37年的全面抗战开始,日军的精锐主力基本消耗在了中国战场的事实——他们在乎的是他们现在看到的情况!
美国人不需要面对37年时候的日军,他们面对的42年的日军。
这便是张安平急眼的原因——他根据佐克的表现,已经意识到了美国减轻对华物资援助的苗头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